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5篇
  免费   1439篇
  国内免费   1008篇
电工技术   14篇
综合类   446篇
化学工业   194篇
金属工艺   15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303篇
矿业工程   236篇
能源动力   201篇
轻工业   34篇
水利工程   1540篇
石油天然气   8143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篇
冶金工业   35篇
原子能技术   89篇
自动化技术   1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467篇
  2021年   497篇
  2020年   543篇
  2019年   581篇
  2018年   488篇
  2017年   474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517篇
  2013年   520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819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90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煌斑岩是反映深部构造-岩浆作用和源区地球化学性质的良好地质体。本文对昌都—芒康盆地西北缘出露的煌斑岩脉进行系统研究,煌斑岩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通过LA-ICP-MS测定,得到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6.05±0.29)Ma、(35.89±0.32)Ma、(37.67±0.16)Ma,该年龄值基本代表岩体的岩浆结晶时代,据此将研究区煌斑岩脉体形成时代归属为始新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煌斑岩属于钙碱性弱钾质—钾质系列,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亏损的成分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煌斑岩具有俯冲带幔源岩石的成分特征,属于“俯冲-隆升”模式下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碰撞晚期构造环境的岛弧岩浆岩。在始新世(35~37 Ma)澜沧江构造带与金沙江结合带之间的走滑深大断裂构造带发生的大规模水平错移,导致局部区域发生俯冲,上涌的软流圈亏损地幔加热了地壳物质,导致其部分熔融,形成煌斑岩。  相似文献   
72.
塔里木盆地西缘乌恰地区玛依喀克海相砂岩型铜矿位于克孜勒苏河以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帕米尔逆冲推覆构造带。本次在古近系海相沉积地层中发现3套稳定含矿层位,矿体主要受层位控制,走向上延伸约10~15 km,呈层状、透镜状,真厚度0.38~1.1 m,品位0.4%~4.12%。结合矿床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含矿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初步总结了玛依喀克铜矿以原始沉积作用形成稳定含矿层,后期构造及盆地流体的叠加形成矿床的成矿模式。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坳陷盆地海相砂岩铜矿的发现既完善了该区域砂砾岩型矿床成矿系统,也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3.
《世界建筑导报》2006,(5):80-85
NBBJ吸收了来自海上航行的灵感,设计出如同是大自然所塑造的新加坡滨海湾的大帆。在矗立经水冲蚀形成的两个高达245米的高塔被雕琢的岸上,一座被称为“工作生活娱乐”一体化的综合性大楼,包含1111间公寓、餐馆、康体俱乐部、游泳池和网球场的娱乐平台以及停车场所。这个位居世界第10位的扩建,不仅显示新加坡的富庶与丰富多彩,而且将成为未来滨海湾建筑的航标。  相似文献   
74.
张建国  杨自安  鲁佳  王磊  杜斌 《矿产勘查》2023,14(9):1731-1739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双评价”技术指南为指导,构建了县域尺度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气候评价、环境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和区位优势度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太谷县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划分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3类区域。结果表明,太谷县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278.84 km2,占比26.68%;一般适宜区面积为185.90 km2,占比17.79%;不适宜区面积为580.27 km2,占比55.53%。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晋中盆地区域内,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受活动断层影响,适宜区内发育地裂缝地质灾害,且分布有北东向条带状的不适宜区,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时需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75.
慕尚超  何子琼 《矿产勘查》2021,12(2):282-287
鄂尔多斯盆地Y66井区延9油层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注水见效差异显著。为实现该油层组高效开发,利用静态和动态连通性组合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延9油层组的砂体连通性。基于单砂体叠置类型确定砂体静态连通性,并引入连通厚度与连通系数对砂体连通性进行定量表征。依据开发过程中产能变化和注水响应定量描述井间砂体的动态连通性。综合钻井岩心、分析测试资料,结果表明,整个Y66井区延9油层组中部的砂体连通性较好,相对而言,西南部和东北部的砂体连通性较差;从各小层来看,延911小层和延921小层砂体具有良好的垂向叠置及横向叠置关系,连通厚度大多在6~10 m内,连通系数大多在80%以上。综合动静态资料,对油层组的连通关系进行了判别,为油气田生产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6.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是近年来探寻出的储量可观的铀矿床之一,含矿岩系主要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上、下段及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下段。本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初步探讨含矿岩层砂体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转化关系。研究发现蒙其古尔铀矿床东部地区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少量绿泥石及蒙脱石。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随地层埋深增加及地下水运移方向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随深度增加高岭石含量呈递增趋势,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呈递减趋势,伊利石呈微弱递增趋势;沿地下水运移方向高岭土含量持续递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含量呈递增趋势,伊利石呈微弱递减趋势。高岭石一部分为陆源碎屑成因,另一部分为成岩初期的次生产物;伊利石大部分是成岩前期的自生矿物,另一部分则是由蒙脱石最终转换而成;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则是蒙脱石向伊利石过渡转化的中间产物。高岭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含量呈明显负相关性;伊利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表现为微弱负相关,高岭石和伊利石二者相关性较差,表明由原生矿物长石、云母等转变成伊利石与高岭石,并且存在高岭石向蒙脱石及绿泥石的转化,而蒙脱石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中间产物后向伊利石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7.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1]。应用depthmap软件分析明月湾街巷空间的整合度,再通过观察明月湾游客与村民之间在街巷空间中的行为差异,记录不同节点游客与村民的逗留量,结合depthmap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街巷空间整合度值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行为差异,并找出内因,试图为古村落街巷空间在整治方面提供改善依据。  相似文献   
78.
广东电网负荷密度不断攀升,电网结构日益复杂,短路电流超标,交直流交互影响,大面积停电风险等问题威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珠三角核心区潮流阻塞问题限制了电力互剂和事故支援能力的发挥,内外双环网结构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广东社会经济、能源资源发展特征,分析了广东输电网络发展的主要目标,以此为基础,考虑实际运行标准和工程建设条件等因素,形成了规划方案定量化比较标准和指标;在南方电网既定的西电东送输电和主网架发展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东电网目标网架规划方案,重点对采用柔性直流直接异步互联、基于500 kV湾区外环的柔性直流异步互联和特高压交流湾区外环3个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基于500 kV湾区外环方案可适应大湾区和广东的发展需求、有效应对短路电流超标等问题且可行性较高、经济代价合理,推荐其作为广东电网目标网架构网方案。  相似文献   
79.
南雄盆地内铀矿床众多,按成因分类有热液型、沉积成岩型、淋积成岩型铀矿床分布,分析阐述了热液型铀矿床的岩相古地理、成矿构造、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等成矿地质特征,探讨总结了热液型铀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提出下一步铀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0.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耦合关系,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煤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段(巴柔期)主采煤层煤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研究煤层(7号和F煤层)δ13CO值平均为-23.9‰,分别变化在-26.7‰~-21.6‰和-25.6‰~-22.9‰。根据沼泽、陆源碎屑体系交替演化特征和煤层有机碳δ13CO值变化规律,将大煤沟组上段划分为8个阶段并对应于1个长周期旋回(C1)和3个短周期旋回(C2)。认为低变质煤δ13CO值在反映古大气CO2同位素组成及其含量变化的同时,还记录了聚煤期(植物生长至泥炭化阶段末)古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湿暖古气候有利于成煤植物对碳同位素分馏及贫13C腐殖质(镜质组前身)的形成,煤δ13CO值降低;干热古气候不利于植物对碳同位素的分馏,但有利于富集13C的惰质组(丝质体)形成,进而引起煤δ13CO值升高。从煤层δ13CO值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与陆源碎屑体系废弃、复活及聚煤发生、终止关系角度提出了陆相盆地古气候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关系模型,指出在盆地构造活动、基底沉降较稳定和均匀的煤系沉积过程中,气候变化通过盆地和流域内径流深度(年平均降雨量减去年平均蒸发量)和植被发育演化控制了绝对湖平面变化、沉积物的产生和搬运(供给)速率,进而引起盆地内沼泽、陆源碎屑两种矛盾体系的交替与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